陕中附院:卧床老人如何躺着防血栓 骨科护士来教您 躺着也能护健康
为啥老人卧床容易长血栓?
想象一下,血管就像家中的“水管”,血液就像“流动的水”。随着年龄增长,水管会老化变脆,卧床后,手脚动得少,水流就变慢了。当老人因骨折不得不卧床时,水流几乎停滞,更容易形成“水垢(血栓)”。血栓堵在腿上会肿、会疼,严重时血栓脱落会随血流跑到肺部,导致老人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咯血甚至猝死,所以预防一定要放在前面。
说得这么严重,怎么预防呢?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具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骨科护士教您这几点,不用下床,在床上就能做,家属也能帮忙,记好这几点:
1. 卧床不是“一动不动”,而是要躺着“全身动”。

①“勾脚绷脚”每天练,让血管“动起来”,这是最方便的动作!让老人躺着,最大限度地向上勾脚尖(脚尖朝向自己),保持3-5秒,然后最大限度向下绷脚尖(脚尖远离自己),同样保持3-5秒,每次做10-15组,每天3-4次。这个动作能带动小腿肌肉收缩,像“泵”一样推动血液流动,减少血栓风险。
②转转脚腕更灵活,让老人轻轻转动脚踝(顺时针转5圈,逆时针转5圈),每天2次,避免脚踝僵硬。
③伸伸胳膊(别光练腿,胳膊也得动), 让老人把没受伤的胳膊举起来(像举哑铃一样),再慢慢放下,每天10次;也可以用胳膊肘撑着床,轻轻抬起上半身(如果伤口不疼),每次保持5秒,每天2次,锻炼胳膊和腰腹力量。
④不怕麻烦,翻翻身(家属帮忙,每天至少2次),家属站在老人没受伤的一侧,帮老人慢慢翻成侧卧位(别压着受伤的手脚),两腿之间夹抱枕,背后垫个大靠枕,每次侧卧15-30分钟,再翻回来。翻身能让全身血液循环更通畅,还能预防褥疮。
锻炼小贴士:可以将锻炼时间安排在饭后1-2小时,避免饱腹时运动,所有锻炼应循序渐进、以老人不感到劳累为宜。
2、下肢垫个小枕头,再加上腿部按摩,老人舒服又安全。
①老人平躺时,在其小腿下面垫个薄枕头,让脚比心脏高,这样使血液更容易流回心脏,减少血流在腿上“淤积”。
②腿上“按摩”有讲究,家属可以帮老人从下往上揉,从脚踝开始,用手掌轻轻往上揉小腿肚子,再揉大腿,动作要轻柔,每次5-10分钟,每天2次。
按摩小贴士:如果老人腿肿得厉害、皮肤破损,或者医生说不能按摩,就别揉了。
3、多喝水、吃清淡,让血液“不黏稠”。
①让老人每天喝够水(没特殊疾病的话,每天1500-2000毫升,大概3-4杯),别等渴了再喝。吃饭少放盐、少放油,多吃蔬菜、水果和杂粮,比如芹菜、苹果、燕麦,少吃肥肉、油炸食品,避免血液变黏稠。
②特殊老人(有糖尿病或心脏病等)饮食更需特别注意,选择健康脂肪(如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三文鱼、亚麻籽等,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膳食纤维(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严格控制糖分摄入,保持合理体重,鼓励老人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饮食小贴士:可以将一天的水分需求分配到各个时段,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这些信号要警惕,一出现迅速叫医生
即使采取了预防措施,仍有可能出现血栓。如果老人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可能是血栓的苗头,别耽误,赶紧找医生:腿突然肿了,按一下会疼;下肢皮肤看上去肿胀光亮甚至青紫。
严重警告信号:胸口疼、呼吸突然变急、甚至有点喘不上气,可能是肺栓塞了,需立即就医。
照顾卧床老人不容易,同时预防血栓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耐心和恒心。但只要把“防血栓”和“练功能”的小事坚持做好,就能帮助他们少遭罪、早康复。咱们家属给予老人多点耐心、多些关怀,有不懂的随时问医生护士,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老人平平安安度过卧床期!
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通讯员:陈霞、王音、李孟儒
编辑:Z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