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大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山:我就是一滴芥末油|看见!2024泉城非遗人
上台无数次,表演无数回,75岁的李文山珍视每一次让木板大鼓露脸的机会。作为木板大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于4月10日刚刚被授予2024“泉城非遗人”证书。“多一个人知晓,多一次表演机会,就多一份传承,我们南山的这种曲艺鼓书才能代代流传下去。”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书,形成于明末清初,其渊源及创始者已无从查考。清朝中叶,木板大鼓进入兴盛时期,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它曲调简洁,唱腔质朴,内容多取自民间故事,通俗易懂。
“我年轻时刚接触,觉得挺土的。”4月21日,在西营机关公寓,李文山笑言。

他老爷爷那一辈,家里办戏班子,他耳濡目染,喜欢上了创作。1975年,李文山经当时的西营公社推荐,当上了文化站长,这一干就是35年。这期间,他扎根乡村,潜心创作,也曾为当时的木板大鼓老艺人王伯启创作脚本,因此对这门曲艺鼓书有了更多的理解。
后来,木板大鼓成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伯启老人年事已高,传承人却还没有着落。最后,这个担子就落在了李文山身上。
“我干啥,都想着要干到最好。”他说,木板大鼓唱腔看似简单,要唱好却绝非易事。除了整理数十段、数万字的曲目,熟练掌握技艺,他想的更多的是,要让这门技艺成为活水,有土壤有市场,能传承下去。
作为传承人,他对传统的唱腔进行守正创新,在原创作品《迟到的孝子》中,引用了吕剧的反四平腔,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作为创作者,他既有《杨门女将点兵》《秦琼闹登州》等历史篇,也有《南山四季好风光》《蜜月请战》等生活篇,撰写了《济南鼓曲说唱作品集》《曲艺创作浅谈》等专著。作为老师,他带着徒弟,同时也已持续10年在西营街道中心小学教授学生。作为组织者,他还带着“南山好乡音”演艺团队,不断演出……
“现在还觉得土吗?”记者问。
“当然不了,反而是韵味无穷。”李文山哈哈一笑,随即来了一段快板——
“西营的桃,南营的梨,枣林的柿子压满集;阁老的樱桃红又红,藕池的板栗最出名、降甘的核桃更珍贵,嘎嘣一捏皮就碎……”
正如他在《芥末油文集》里提到的:“出身平淡、浓缩精悍、味道特殊、滋润丹田。”这就是李文山。
泥土味,乡里情,一板一鼓里,一紧一慢中,他找到了自己。
记者:王亚妹 摄影:迟广智 摄像:迟广智 剪辑:迟广智 编辑:吕冰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