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实践育人发声

《推进劳动教育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 孙芙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重点在于“研”与“学”,研学旅行指导师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行研学旅行的意义,我认为是很重大的。它的意义首先在于能够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孙芙蓉教授着眼于实践育人,5年来带领团队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的制度融合与实践,开展全国典型区域的调研,点点滴滴汇成了这本《推进劳动教育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
该书刻画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的共同实践特征,剖析了两者融合的内在机理;探索了劳动与研学何以能融合、如何融合的路径;探讨了劳动与研学制度的育人关联,提出了两者融合的制度创新;深入分析了全国典型区域的劳动与研学案例,提炼了全国其他区域劳动与研学融合开展的有益经验启示,为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系统与科学的指引。该书不仅适用于中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基营地教师、中小学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的领导教师,也适合高校选修劳动与研学实践的师范专业学生和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实质性进展应该体现在哪里?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应当转变以往知识本位、课堂本位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实践育人,加强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面的学习,跳出学校这个圈子。为此,新时代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应当更加凸显。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我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作为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具有融合的内在机理。具身认知理论为二者融合提供实践体验模式,生活教育理论为二者融合提供社会生活内容。
第二,我们要进一步设计好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的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以跨学科学习作为两者课程融合设计的实践取向,校本课程作为其规范化的保障,多元课程内容作为其质量提升的基础。
第三,国家与社会、学校应当为劳动与研学的融合实践提供有力保障,主要包括安全、经费、管理、师资、场地等。安全是前提,经费是关键,管理是基础。比如,有效保障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开展的经费,统筹利用好各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与营地、各类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等。
第四,进一步聚焦评价实践,建构动态的、多元主体的中小学实践教育评价体系。这是当前劳动实践教育与研学实践教育融合亟须解决的难点。而发挥宏观督导作用的评价系统建构还未获得较高的重视,数智赋能评价应当是未来发展趋势。
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是一个长期、系统且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等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作为小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的主要载体,面临着经费、安全、机制、人员、课程设计、场所等一系列的挑战。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本身在内容上有交集,在学习方式上均属于“做中学”的实践活动教育,因此两者的融合具有合理性,能够通过互补与共享克服实践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经费、人员、场所等不足的困难。该书不仅为两者的融合剖析了学理基础与实践探索,还基于实践调研进行了制度设计,从实践育人的视角回答了“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一部十分有意义与值得一读的学术专著。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7日 第09版
作者:顾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