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盛会 奔向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沈阳闭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沈阳闭幕。本次盛会以“体”强基,中国田径“未来之星”捷报频传、闪耀赛场,筑牢了中国田径根基;以“文”化人,小将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小树立了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以“旅”兴城,赛事进景区、进街区,众多来宾畅游“福地沈阳”……
青春闪亮赛场,尽情绽放;赛事融入城市,活力十足。

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沈阳闭幕。
以“体”强基
中国田径“未来之星”闪耀赛场
本次运动会是全国田径后备人才的一次大比拼、大摸底,强化了基础大项——田径后备人才的根基。本届运动会上,“未来之星”捷报频传,共创5项平1项亚洲少年最好成绩,创3项全国少年最好成绩。
女子链球项目江苏队的王一茹、男子2000米障碍项目云南队的罗智辉、女子标枪项目浙江队的严子怡、女子铅球项目江苏队的陈鑫烑、男子110米栏项目湖南队的刘铭轩,五人的成绩均创造亚洲少年最好成绩。浙江短跑“小孩姐”陈妤颉,在女子100米比赛中平了自己创造的亚洲少年最好成绩。
除陈妤颉、严子怡是已经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的“新星”外,本次运动会上,四川队的尹子豪一人获得男子800米、1500米和4×800米接力三个项目金牌,成为耀眼的“新新星”。
国际级裁判、本次赛事总管林松介绍:“将成绩计入全国运动会,体育、教育系统适龄选手均可参赛等一系列创新改革,让本次运动会成为历史上水平最高的全国青少年田径赛事。比赛涌现出一批有望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的‘未来之星’,进一步打牢田径人才基础。”
以“文”化人
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
本次运动会还超出体育范畴,将体育和文化融合,以“文”化人。运动会开幕式上,来自沈阳的760名中学生表演的大型团体操《少年向前冲》,活力四射;现场3万市民和青少年学生合唱《歌唱祖国》,气势磅礴;伴随着动力伞悬挂国旗翱翔在沈阳奥体中心上空,全场观众和运动员、教练员们高歌《红旗飘飘》,豪情满怀……简约的开幕式,承载了真挚的爱国情怀。

组委会还利用比赛间歇期,组织没有比赛任务的青少年运动员前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生动解说中,接受了一场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辽宁队运动员姜士奥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运动员,我们要铭记历史,把爱国热情转化为赛场上拼搏的动力,为祖国争光。”
作为一名从事竞赛组织工作几十年的体育工作者,林松认为:“参加本次运动会的青少年运动员是全国的佼佼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来肩负着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的重任。组委会结合沈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十六七岁的青少年运动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铭记历史、厚植爱国情怀,激发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活动非常有意义,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以“旅”兴城
助推“福地沈阳”美名扬
为了更好地推广田径和赛事影响力,助力文体旅融合发展,本次运动会部分项目还走进了景区。8月12日晚,浑河南岸的外滩市集3号码头人头攒动,男、女子跳远决赛在岸边火热开赛。河水为背景,河岸为赛场,当运动员起跑、加速、起跳、腾空、落地,与美丽的浑河夜景融为一体,一幅“力与美”的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岸边的集市叫卖声、公园的欢笑声,与赛场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城市乐章。

跳远赛事负责人王子怡介绍,此次赛事选址独具匠心,浑河岸边自然风光与周边市井气息相得益彰,让更多市民和游客感受到田径运动的乐趣。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为沈阳浑河岸边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赛事也成为连接运动与生活、竞技与娱乐的桥梁,让更多人爱上运动、享受健康生活。运动员们在浑河岸边的动感画面,随着网络的传播,让沈阳再次走红。
作为全国顶级青少年田径赛事,很多运动员创造了个人的最好成绩,沈阳也被他们称作“福地”。持续六天的赛事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来到沈阳观战,来自浙江舟山的观众王兴春对这座城市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性价比很高,“沈阳有一流的体育比赛设施,深厚的体育底蕴,相信一定会成为一座越来越有活力的‘赛事之城’。”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表示:“像沈阳这种将赛事的文体旅功能充分融合,对于运动员、教练、观众等所有参与者来说,是非常好的举措。比赛也因此带动了旅游等多种消费,有助于城市自身的发展和推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丁瑶瑶 马骋 摄影:安呈浩、孔德威 视频:钟俊东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