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建议京津冀搭建科研设备共享平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9:49:00    

7月24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共建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组建25个高校联盟、新版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上线事项417项……《决定》颁布实施以来,三地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区域协作、创新支撑、生态保障等方式,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新进展。

区域协作格局逐步成型2023年以来开展联合课题1000余项

如今,三地之间的区域协作格局正在成型。报告指出,在雄安新区方面,中国星网迁驻,北京交大等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建设提速,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199家,2024年营收超50亿元。京津双城方面,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企业5800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1870家,天开高教科创园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紧密。京冀联动方面,通州区与北三县优化一体化招商,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延伸布局;优化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的体制机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269家。

产业链创新链也在逐步完善。基础研究方面,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和科技创新协同专项,2023至2024年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共建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合作方面,2023年以来开展联合课题1000余项,推广科技成果800余项,在津冀布局32个技术转移服务站点;2024年北京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产业链群方面,绘制氢能、生物医药等六条产业链图谱,实施联合攻关86项,促成补链项目70余个,培育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五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规模占全国60%。

创新生态保障不断增强。人才协同方面,组建25个高校联盟,开展合作项目1743项,成立京津冀技工教育联盟、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落实职称互认协议,年服务津冀人才约1000人次。政务服务方面,新版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上线事项417项,移动端接入事项90项,试点开展“同城化”登记;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协同联盟,实现专利预审等业务“三地通办”,建设15个商标品牌服务工作站;联合发布知识产权、网络交易执法指引,推动执法规范化。

建议搭建三地科研设备开放共享平台

针对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执法检查组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报告指出,建议创新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政策跨领域适用,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协调落实企业实体在津冀的研发平台享受属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构建资质互认体系,制定企业资质、信用评价三地互认规则,简化跨区域经营审批流程。优化统计考核机制,建立经济指标分成办法,完善能耗、环保指标协同考核机制。

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布局专业化中试基地网络,在津冀建设新材料、智能装备领域中试基地,给予建设运营补贴,提升中试服务能力。培育科技服务专业团队,建立技术经纪人服务标准体系,制定中介服务规范,开展跨区域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共享网络,搭建三地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推动大型设备开放率提升。

建议“一园一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

在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升级方面,报告建议,实施产业链图谱攻坚工程,细化六条产业链技术路线图和配套企业清单,推动联合攻关,提升本地配套率。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补链强链项目。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供应链协同对接平台,整合三地产业链数据,发布优质供应商名录,促进上下游企业协作。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三地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跨区域行业标准,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优化园区差异化发展,根据资源禀赋明确主导产业,指导园区制定“一园一策”,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要素自由流动生态建设方面,报告建议,可推行京津冀人才绿卡制度,建设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提升人才流动便利性。完善跨区域政务服务协同机制,扩大“同事同标”事项,推动实现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全覆盖。深化监管执法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标准对接,减少重复执法,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完善跨区域政策集成与解读,开发政策数据智能匹配功能,通过企业服务平台精准推送政策信息。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发展跨区域科技担保体系,引导创投机构向津冀布局,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