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肝不氪民俗季,逆水寒手游还在发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5:42:00    

‍上线近两年,《逆水寒》手游还在持续带来惊喜。

4月25日,《逆水寒》手游“国风民俗季”版本正式上线。正如其名,新版本融入了大量国风民俗元素,将越剧、皮影戏、傩面等传统文化与游戏的剧情和副本有机融合,为玩家带来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

此外,新版本还进一步升级了游戏的画面表现,不少玩家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对游戏的新内容和画质提升打出了好评。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持续加码内容的同时,《逆水寒》手游延续了一贯克制的商业化路径——免费和6元低价服装仍是主流,凭借高性价比激发玩家们的付费热情。新版本更新当日,游戏迅速冲上iOS游戏畅销榜第8的高位,考虑到此次版本接近赛季和赛年后期,这个成绩十分可观。

一年多以前,凭借领先同代的产品力和“不卖数值、小额付费”的商业模式,《逆水寒》手游开服即在口碑、新增、营收等多方面刷新了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下文简称MMO)手游的历史纪录。在持续运营了近两年后,这款游戏依旧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在持续不断为玩家带来惊喜的同时,获取可观的商业回报。

在这背后的长青密码,似乎已经成为了游戏行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参考答案。

融入传统文化,逆水寒手游还在发力

作为一款国风大DAU产品,《逆水寒》手游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舞台。

此次“国风民俗季”,游戏将越剧、皮影戏、傩面等非遗文化与版本内容深度融合。玩家不仅能通过新主线剧情亲历北宋闽南皮影戏演绎的上古传说,还能在戏曲主题副本《蝶梦三折》中化身梁祝角色,参与舞台化战斗。该副本由曹禺剧本奖得主余青峰、屈曌洁联合编剧,结合戏曲唱腔与光影效果,让玩家“以身入局”感受非遗艺术的张力。

图片来源:逆水寒手游

新地图“枫林小驻”则打造了极致的东方美学场景:红枫林与古驿站的结合,辅以动态天气与昼夜光影,配合戏台上越剧《梁祝》演出,构建出“视觉、听觉、交互”三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玩家甚至可通过“戏影模式”自由切换运镜视角,近距离观察戏曲服饰的苏绣细节——这些服饰由非遗传承人姚惠芬参与设计,针法通过图形技术精准还原。

在传统文化外,版本还联动国产民俗游戏佳作《纸嫁衣》,推出解密玩法《魂往阴阳》与限定外观。两者以“中式民俗”为纽带,将《逆水寒》的江湖叙事与《纸嫁衣》的悬疑风格巧妙嫁接,吸引大量非MMO玩家入坑。而游戏内“赛博算命”功能的加入,则通过AI技术模拟《周易》占卜,让玩家在互动中感知东方玄学的文化魅力。

图片来源:逆水寒手游

尽管版本内容丰富,但核心奖励仍延续“免费+低价”模式:签到即送佛系坐骑“卡皮巴拉”,听戏满5场可获戏服时装“缘许长亭”,战令与副本奖励则提供自选稀有内功与技能。这种“福利驱动”策略成功激发玩家的付费热情,让游戏再次冲至iOS畅销榜高位。

图片来源:逆水寒手游

此外,游戏的相关话题热度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媒平台上也实现了快速攀升。玩家评价中,“良心”“文化自豪感”成为高频词,再次印证了“低付费压力+高情感价值”组合的优越性。

回顾《逆水寒》手游上线以来的表现,不难看出游戏在“不肝不氪”“融入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一以贯之,这样的理念推动游戏持续破圈,长线运营过程中保持持续生命力,抬高品类天花板,给武侠MMO赛道带来了新的活力。

革新品类长线运营和商业模式,迎合新一代玩家需求

MMORPG是中国游戏非常重要的支柱品类,它有着坚实的玩家基础,并且有很多长线稳固的头部产品。

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PC)的调研数据显示,早在2013年上半年,国内MMORPG游戏收入就突破了142亿元,占客户端网络游戏总收入的60%以上。彼时端游还是国内游戏行业的收入主力,占大盘的64.5%,手游仅有13.5%,可以说,早年间MMO品类占据国内游戏行业收入的半壁江山。

然而,传统MMO面临一些桎梏:对“高ARPU(用户平均付费值)+强社交绑定”的路径依赖,是该品类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在新时代,这一模式引来大量年轻玩家对“付费碾压”与日常任务“打工感”的抵触,导致MMO用户圈层日益固化。相关数据显示,全球MMO手游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峰值,此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不同代际玩家有着差异化的用户需求,随着时代变化,MMO也需要演变和进化。如今,年轻一代玩家有着更多的选择,不愿在游戏中承担过多压力,付费也更多出于悦己和自我表达的需求,而非社交碾压。

基于这些变化,《逆水寒》手游进行了长线运营和付费模式的革新:将游戏的核心付费点由数值转向外观,通过6元时装、战令制、外观抽奖等小额付费设计,将商业模式转向“大DAU+低ARPU”。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入门门槛,更将付费动机从“战力竞争”转向“审美表达”,契合Z世代“悦己消费”趋势。

为了迎合年轻玩家更多元化的需求,降低“打工感”,《逆水寒》手游开创式地推出了“殊途同归”系统,使得玩法偏好各异的玩家能够在游玩不同的内容后得到相近的奖励。

相应的创新并不容易,《逆水寒》手游的制作人曾表示:“殊途同归难,是因为它会牵扯到很多问题,比如获得同等资源的效率、难易程度、平衡性……在《逆水寒》手游出来之前,还没有游戏是这么做的。”

在游戏设计、游戏内容和商业化模式革新的紧密结合下,《逆水寒》手游上线后表现优异,仅用一个月就收回了10亿成本,用户规模超过了4000万,打破了网易内部、MMO手游品类的多项记录。根据外部估算,《逆水寒》手游首年的流水达到了200-300亿。

新模式的优越性还体现在游戏的留存数据和用户画像上。制作人曾表示,《逆水寒》手游在上线很多天后,DAU还在涨,而传统MMO一般第二、三天后就开始跌了。在用户构成方面,游戏吸引了不同类型的玩家,其中超过7成的玩家从来没玩过MMO。因此,《逆水寒》手游被许多玩家称为“年轻人的第一款MMO”。

大DAU MMO的战略价值

逆水寒手游将付费模型由“小DAU、高ARPU”转向“大DAU、低ARPU”,迎合了新时代玩家需求的变化,扩大了品类的用户基数,进一步拔高了赛道天花板,更良性的长线运营模式也为产品的长线生命力提供了保障。

在网易财报电话会上,网易集团执行副总裁胡志鹏曾着重表扬《逆水寒》手游的设计,表示网易致力于打造一种新型游戏付费模式。“经过我们统计,有1/3的《逆水寒手游》玩家之前没有玩过网易的游戏,这些用户主要来自于市场上其他规模比较大的游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逆水寒对很多泛用户来说,同样是一款比较友好的游戏。

在扩大用户群体的同时,《逆水寒》手游延续、甚至放大了MMO游戏在社交方面的独特优势——相比其他品类,MMO的社交属性天然满足了非常重要的用户需求;在产能方面,社交的涌现性也极大降低了长线运营的内容生产压力。

对于网易这样的行业头部公司,用户社交关系的沉淀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很多其他类型的游戏和厂商羡慕不来的。在此背景之下,《逆水寒》手游作为一款具有大DAU属性的MMO,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独特的社交生态和相应的产品功能,赋予了《逆水寒》手游“游戏版抖音”的巨大想象空间。观察游戏的社交生态,不难发现《逆水寒》手游的玩家社交不仅局限于游戏内,在游戏之外也形成了巨量的社交传播。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在抖音平台,“逆水寒”相关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已经突破了1600亿次。可以说,观看、分享,甚至生产游戏相关短视频内容已经成为了大部分《逆水寒》手游用户的日常。

基于游戏内外强大的社交粘性,近期《逆水寒》手游顺势推出“剧组站”功能,让玩家不必切换App,在游戏内就能体验到观看和生产短视频的快乐。

图片来源:逆水寒手游

“剧组站”支持游戏角色与现实视频融合创作——玩家上传任意单人视频,就可以将画面中的人物替换为游戏角色,让江湖里的虚拟角色瞬移到现实的背景之中。

这些功能不断激发玩家的二创热情。这种“游戏内社交+跨平台传播”的生态,使其成为“武侠版抖音”,持续吸引泛用户流入,帮助游戏不断巩固甚至扩大用户基本盘。

在长线运营过程中,《逆水寒》手游还发挥了“新技术试验田”的作用。项目组通过对自身进行技术内卷,持续提升技术力,扩大竞争优势。

在游戏质感方面,《逆水寒》手游不断提升场景表现、优化人物模型,目前PC桌面版通过智能加载技术将启动速度提升70%,并支持4K分辨率与写实光影渲染;在AI应用方面,作为网易AI技术的落地先锋,游戏已接入DeepSeek、通义、文心等6大国产AI模型,构建智能NPC女团。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逆水寒》手游本身的用户体验,也能够反哺网易其他产品。

当多数厂商仍在为“如何延长MMO生命周期”焦虑时,《逆水寒》手游以“文化深耕+技术内卷+社交裂变”的三重引擎,证明了一条可持续路径:通过降低付费压力扩大用户基数,通过技术升级维持品质标杆,再以社交和UGC生态形成传播护城河。

其战略意义已超越单一产品,成为网易沉淀社交关系,布局未来的关键入口。正如玩家所言:“它不只是游戏,更是一个‘会呼吸的江湖’。”

本文首发自“36氪游戏”。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