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手记 |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一座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由景泰蓝工艺制成的“和平尊”静静矗立。
2015年9月27日,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郑重赠送这一国礼。出席赠送仪式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次日的联合国维和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的6项承诺,明确表示“中国为和平而来”。
此前20多天,另一个彰显中国人民和平信念的时刻于北京定格——
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接受了习近平主席颁发的纪念章。
习近平主席深刻阐述举行颁章仪式的目的所在:“表达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深知和平的可贵。
从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中汲取创造未来的力量,一个正发展壮大的东方大国郑重宣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回望历史,中国军民历经14年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了伤亡超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习近平主席言辞坚定: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这一庄严承诺,不仅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更植根于中华民族“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理想的文明传承。
2019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希腊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时,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驻足。“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交流中,习近平主席向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智慧。
“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理念。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前一天的中希两国元首会谈中,习近平主席这样强调。
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却从未殖民和侵略他国。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世界愈发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理念与中国智慧,让和平的信念在人们心中更加牢固。
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作为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持续提供国际维和等公共安全产品;为推动伊核、阿富汗、乌克兰等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方案与中国行动,为世界各国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贡献力量。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80年前,不同信仰、制度的国家和人民团结战斗,赢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
80年后,当我们再次纪念这一光荣伟大的胜利,各国人民更应团结协作,推动人类社会的航船向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光明未来进发。
策划:张晓松
主编:朱基钗、杨依军
主笔:冯歆然、邵艺博
视觉:高松龄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