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妇科论文屡现男性患者:重论文轻实践的职称评审该改改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5:30:00    

近日,“奇葩医学论文”屡屡登上热搜。5月4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引发热议。这篇论文在第一部分里写道,“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引发外界“男性也有子宫”的群嘲。

近年来类似的“离谱”医学论文并不少见,有些论文里甚至还出现了“男性产妇”与“男性产妇产后出血”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表述。

5月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表《情况说明》,表示该论文作者存在学术不端问题,院方已依规依纪对涉事护士予以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并取消五年类晋级晋升资格。《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5月6日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个别文章作者确实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杂志社已对涉事编辑作出辞退处理,并且制定了整改措施。

“奇葩医学论文”本身自然是严重的学术不端,涉事的论文作者、发表期刊与供职单位均有责任。而其成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医护人员有发表论文的需求,另一方面期刊编辑也有逐利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大量“水文”乃至“水刊”,其生成机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期刊发表产业链”大同小异。与高校研究生与教师相似,医护人员也需要发表论文才能评职称、升职,适配考核机制的晋升游戏规则来“升级打怪”。

在医护人员的职称晋升体系中,论文发表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不同级别的职称对论文发表提出了各自要求,乃至细化到了数量、质量与期刊等级。各省对此的规定虽然各有不同,但“主治医师要求一到两篇,省级以上医学期刊或核心期刊”“副主任医师三到五篇,其中至少一两篇核心期刊”“主任医师五到八篇,需要权威核心期刊,至少一篇SCI或SSCI”都是常见的职称评定要求。

长期以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也形成了类似的“四唯”(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为了通过职称评定的独木桥,在“论文供过于求,版面供不应求”的现实下,医护人员被负面激励吸引,走上了学术不端之路,包括但不限于代写论文、山寨期刊、版面寻租,甚至有“论文中介”公开提供“数据定制”“代写服务”,只要给够钱,选题、数据、格式与版面全包,“保证录用”。

问题逼到这一步,就有必要严肃审视当前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定与考核机制了。事实上,医护人员尤其是基础研究功力深厚的专家学者,如果能够著书立说的话当然值得鼓励。但在现实中,医护人员尤其是临床医护的主业应当是治病救人而非发表论文。如果医生为了评定职称而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写论文而非临床实践,这恐怕绝非患者之福,也背离了从医的初衷。

以此次集中爆发的一批“奇葩医学论文”而言,不难发现涉事人员多为妇科医生与护士。妇产科是临床实践要求极高的科室,从业的医护人员尽管临床经验丰富,但这些临床实践工作并不能量化为帮助他们晋升职称的工作成果。因此在“唯论文”的驱使之下,妇科医护人员就走上了学术不端之路。

事实上,这种重科研成果、轻工作实践的现象,在很多行业都非常普遍,导致论文造假严重。而在医学界,相关部门也已注意到了类似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提到,“健全评价体系”与“建立完善临床医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破除四唯”。此外,“突出临床实践的职称评定”也出现在202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述里。

总之,此次“奇葩医学论文”事件显示,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定与考核机制需要进行更充分全面的考核,比如将门诊工作事件、收治病人数量、手术数量与临床质量等指标纳入考核机制,破除“重科研轻临床”的窠臼,从根本上打击医学论文造假成堆的问题,培养临床实践水平高超的人才,让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各得其所,如此方能更好地提升医学研究水平与医疗质量,形成正向的激励。除了医疗卫生界,其他行业也同样应该反思重论文轻实践的职称评定标准。

王兢

责编 辛省志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