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最强地级市,悄悄更强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09:28:00    

前几天,苏州公布2025经济“半年报”,其中亮眼的不仅是5.7%的GDP增速,还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3192.1亿元、同比增长6.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升至56.4%,以及工业投资增长达到了14.7%等。面对外部冲击,这些数据再次凸显了开放大市苏州的经济韧性。


过去几年,尽管时有唱衰苏州的声音,但更清晰的事实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创新投入的迅速增长,苏州不仅牢牢坐稳全国GDP第六的位置,“苏州制造”也正在全球各个市场攻城略地,不断扩大自己的话语权。


从2025年“半年报”回望过去5年乃至更长时间,苏州何以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学霸”,究竟做对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圆桌观察员与来自苏州市级部门、知名企业等多位业内人士,展开了对话。



企业的发展态势备受关注,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以往,不少人觉得苏州经济虽然体量大,但缺少远近闻名的大企业,现在这种看法站不住脚了,尤其是真正研究了苏州发展现状以后,能看到苏州企业梯度培育方面,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市级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圆桌观察员。


苏州经济的步步壮大,大企业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在7月29日《财富》杂志公布的2025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130席,其中来自江苏省的企业3家,全部来自苏州,分别是恒力集团、盛虹控股集团和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恒力集团是苏州、也是江苏排名最靠前的世界500强企业。


将炼化一体化作为主营业务的恒力集团,已连续第9年跻身世界500强榜单。自2017年首次入围以来,恒力集团2025年已前进到第81位,年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378.8亿美元一路飙升到了2024年的1211亿美元。


致力于石化炼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发展的盛虹集团,也成功实现了连续第6年入围,从2020年的第455位挺进到第161位。年营业额从2020年首次入围时的539.48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786亿美元。


而作为世界知名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更是连续第17年入围500强,今年位列第416位。除了3家世界500强,苏州还隐藏着一大批代表性企业,同样值得拿出来“晒一晒”。


前不久,“2025苏州民营企业100强”名单公布。相较于首次公布的2020年,本次100强的营收入围门槛从16.64亿元提升到了33.23亿元,翻了一番;今年入围企业全年实现营收总额达37457.36亿元、拥有资产总额25880.71亿元,2020年时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2522.13亿元、17120.31亿元,增长迅猛;今年有7家企业营收总额超过1000亿元,2020年时则是5家。

来自苏州的鼎佳精密,是全国第一家通过绿色通道挂牌新三板后登陆北交所的上市公司。

此外,上市企业的数量特别是科创板的数量,同样是苏州硬实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7月31日苏州鼎佳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绿色通道挂牌新三板后登陆北交所的上市公司,苏州年内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已达10家,其中境内A股5家,新增A股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至此,苏州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升至275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223家,位列全国第五;科创板企业增至57家,相较2019年增长了5倍,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占江苏省科创板企业半数以上,占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综上对比即可发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是过去几年苏州经济向稳向好的最明显例证。



而异军突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样看得出苏州的转型成效。


2018年,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环境开始频频遭遇逆风,很多过去已经习以为常的经济观念和水到渠成的产业分工,变得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面对前所未有的风云变幻,苏州的对策也无比清晰——下大力气抓制造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如果操作不当,势必出现因大量淘汰低效产业或落后产能引起产业空心化、城市发展失速、失业率增加等严重问题。

新质生产力早已在苏州遍地开花。


因此,苏州把绣花功夫一以贯之地运用到了产业培育上,通过大举开展精准招商引资、积极支持现有企业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逐步做好低效产业的“减法”和新兴产业的“加法”,在稳住存量的基础上以优质增量盘活存量,从而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数据显示,过去几年,苏州经济已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下焕然一新。


2018年,苏州GDP为1.86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为3.31万亿元。到2024年时,苏州这两个数据已分别增至2.67万亿元、4.7万亿元,相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43.5%与42%。


如今苏州4.7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了2.57万亿元,2018年类似的数据则仅仅为1.73万亿元,6年来增长了几乎整整50%。截至2024年末,苏州全市已有1.75万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是2019年时3160家的5.5倍。至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苏州更是保持着全国第一。


半年报显示,在各种不确定性再次陡然增强的今年上半年,苏州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依然延续着多年来的扩张态势,完成了13192.1亿元的总产值,同比增长6.6%;占半年度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6.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太阳能电池和电子元件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了25.5%、45.1%以及18.4%。

重大科技项目的陆续落地不断提升着苏州经济的“含新量”。

根据投资情况来看,这一良好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下去。今年上半年,苏州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完成投资557.1亿元,同比增长了10.1%,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2.5%、27.1%和55.9%,这些领域均为当下产业发展的“风口”,拥有巨大发展潜力。


一位企业代表告诉圆桌观察员,苏州的最大优势就是强大又完善的产业链,无论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还是先进材料都是万亿级。因此,当关税冲突到来时,苏州可以凭借产业链完善的优势留住企业,降低综合成本,让企业凭借可靠而又安全的生产供应体系,继续抢占国际市场。


比如,今年上半年,苏州出口总额达8187.1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总额中有近80%是装备制造业,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锂离子蓄电池,分别增长25.3%、44.1%和44.3%。



圆桌观察员注意到,苏州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在GDP排名全国前10的城市中仅仅略低于成都的5.8%,位列次席,但苏州经济的基数更大,因此绝对增量也更多。


在经济增速的背后,苏州对人才的大力招引,正为未来打下新的腾飞基础。


据相关统计,2019年,苏州人才总量为293.4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为26.98万人。经过不断努力,到目前为止,苏州人才总量已飙升到40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为45万人,相比2019年时分别增长了40%和67%。


毋庸置疑,各类研发机构的落地与人才的不断集聚,又为苏州的经济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截至2024年末,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已占到了全市GDP比重的4.15%左右,而2018年时这一比重则为3.23%。从绝对量上看,苏州的研发投入从2018年的约600亿元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1108亿元左右,几乎增长了一倍。苏州已连续18年组织实施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目前已立项资助62个重大创新团队、3835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三合一”大会彰显了苏州对吸引科创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今年7月苏州举办的备受瞩目的“三合一”大会上,苏州还设立了“百亿人才基金”,以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文化创意、青年创业等子基金,旨在助力领军人才和初创企业实现其在苏州开启的科创之梦。显而易见,苏州为人才提供的舞台正变得愈发宽广、愈发自由、愈发得心应手。


透过半年报,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已在风浪中得到了检验。而这注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苏州不可松懈,还能创造更多惊喜。



来源:零零漆

编辑:小冉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