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普+文化+技能”三融合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这样助力凉山乡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5:0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周尤

这个暑假,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彝’路同声”推普兴乡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海棠镇,以“政策领航、教育深耕、社会共鸣、文化浸润、科技赋新”五大行动为核心,推动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实践团始终以政策为导向,主动对接海棠镇政府,共同挂牌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打破短期帮扶的局限,构建起 “校地协同、长期共建”的推普工作机制,让语言帮扶从“一阵风”变成“长久雨”。

为摸清当地语言使用现状,团队分赴3个行政村,钻进田间地头、走进村民院落开展42场“面对面”访谈,倾听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语言难题;同时设计专项问卷,回收210份有效样本,通过数据梳理、问题归类形成详实调研报告,为后续推普工作“靶向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彝族儿童普通话基础薄弱、学习资源匮乏的问题,实践团创新推出“儿童推普梦想包”,把知识性与趣味性装进“小包裹”:包里既有印着彝汉双语的推普文创(书签、笔记本),也有随身可读的非遗知识口袋书(介绍彝族刺绣、漆艺等),更配套 “线上云端课程+线下双语课堂”——志愿者用儿歌、故事、互动游戏教孩子说普通话,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最终,40余名彝族儿童不仅掌握了基础普通话交流能力,更主动化身村中“推普小使者”,把学到的语言知识分享给家人伙伴,让普通话在乡村孩童间 “接力传递”。

为扩大推广覆盖面,团队借力新媒体打造“云端推普阵地”:在抖音、视频号开设 “青春推普微课堂”,推送普通话基础教学、传统技艺传承、智能设备使用等实用内容;同时,结合彝族刺绣、漆艺等非遗元素设计系列宣传海报,通过镇、村微信群转发,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参与学习。

数字化手段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推普工作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触达更多群众。

此次实践,团队创新构建“需求识别—资源供给—成效转化”闭环机制,打造出“推普+技能+文化”三维特色模式,既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凉山乡村“落地生根”,解决了村民的实际需求,更以语言为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青春力量。

原稿点击:“推普+文化+技能”三融合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这样助力凉山乡村-重庆日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