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祠堂
作者:何智勇
祠堂是一个村庄的精神地标。在我们南方,几乎一村一祠堂。
祠堂,用我老家的土话叫“厅”。儿时,老家有200多户1000余人,细分为五个大家族,一个家族叫一房,一房一厅便有了五厅,分别是龙房厅、学房厅、经房厅、孔房厅、下房厅。老家还有一个最大的厅,叫“众厅”,也就是全村男女老幼不分房别共有的祠堂,面积600多平方米,三进木质结构,一进一个天井,共三个天井。12根高约6米的柏木柱子撑起偌大的众厅,气势恢宏,甚是壮观。其中的两根柱子直径达七八十厘米,双手合抱都抱不过来。我一直惊叹老祖宗数百年前居然把这么大的柏木从蒙山上运了下来。众厅内有戏台、大鼓、祖宗厅室等。
祠堂是村民休闲唠嗑的场所,也是我们儿时玩耍捉迷藏的乐园。尤其是经房厅,留下了我多少难忘而美好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今全村仅留下众厅这根“独苗”。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一种进步,一方面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化进程加快,宗族观念有所淡化,乡村治理更多的是依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
在众厅,除了办红白喜事外,还可以唱戏、放电影、表演武术、添丁修谱等。小时候看得最多的戏曲是新余花鼓戏和高安采茶戏。电影则大多是红色经典影片,比如《闪闪的红星》《上甘岭》《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赶上唱戏或放电影,小伙伴们总会早早地搬着长条木凳到众厅抢占位子。
老家的众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每年的正月初二,是老家传承了千年的添丁日,众厅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这天一大清早,过去一年添丁的人家便扛着缠了万响鞭炮的竹竿,在众厅大门口抢个好位置,并搬来八仙桌摆满花生、瓜子、糖片、红薯片、糯米圆子、香烟和两大坛水酒。等到德高望重的尊长到祖宗厅室上香三鞠躬后,村主任便率先点燃鞭炮,添丁人家紧随其后竞相燃放。待爆竹声渐歇,硝烟味慢慢散去,乡亲们便踩着满地红屑涌进祠堂,嗑瓜子尝美酒,这里坐坐,那里聊聊。忙活了一阵子,一位老先生执毛笔蘸墨,将该年度出生的孩子姓名按辈分写在一张红纸上,再逐一誊写到各自户主的页面,添丁仪式便算圆满完成。
每年的正月初二,老家还有一个千年不变的习俗——表演武术。大家聚集于众厅,你方唱罢我登场,即兴来一套拳脚功、扁担功、凳子功,大刀长棍,好不热闹。武术闹新春,彰显的是一种文化,体现的是勇于拼搏的精气神。
众厅里有一个直径约130厘米的大鼓,只有逢红白喜事等重要日子才可敲响。小时候,记得过年前几天,村民会自发上山砍伐油茶树枝制作鼓槌,以便大年三十打鼓守岁。打鼓是个体力活,打个十多分钟定会气喘吁吁,所以通常是青壮年汉子轮流敲打。伴随着鼓声和爆竹声,年来了!
岁月如门前的蒙河之水奔涌向前,如今众厅已改扩建成五进,面积增加至800多平方米,柏木柱子换成了钢筋水泥,厅里覆盖着WiFi信号。这里依然是老家重要的文化地标,是传承弘扬中华武术、添丁修谱的地方。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在时代东风的吹拂下,众厅又多了一重身份,成为倾听百家心声的议事厅。各级干部时不时到这里聆听村民的意见、建议,村史馆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桩桩件件民生实事,都是从众厅的烟火气里议出来,而后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在我眼中,老家的祠堂是赓续传统、凝聚力量、存放乡愁的精神殿堂,那天井里依然盛满了儿时的月光。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9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