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老房子感受新活力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去看一看它的老房子、旧街道,它们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中,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所在,成为峥嵘岁月的馈赠和每一个人乡愁的寄托。
历经多年保护与活化,武汉很多老房子、老里份、老街区正从岁月中苏醒,正以其开放性、流动性和包容性,成为今昔交融、新旧共生的活力场域,并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让人们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生活的迷人与舒适。
让我们跟着这一组图片,感受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顶流”魅力,找到承载城市记忆与情感的温度,探寻那些被时光雕琢的角落,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与过去的自己相遇。
流量担当

巴公房子建成于1910年,包括大巴公房子和小巴公房子两栋建筑,由俄商巴诺夫兄弟共同建造。作为“万里茶道”武汉遗产点之一,巴公房子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4年年底,百年建筑巴公房子升级为武汉风貌巴公邸酒店焕新开业,共设有45间客房,配套万里茶道展览馆。(陈亮 摄)
蝶变重生

咸安坊作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曾是汉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级里份住宅区,也是名流聚集,里弄文化的源点。今天的咸安坊主要围绕艺术、时尚、生活三大主题,着力焕活百年汉口里份建筑,持续打造为商业艺术博物馆和武汉文化旅游新名片。
华丽转身

1919年,汉口知名人士集资兴建了“新市场”,最终成为了武汉人尽皆知的文化娱乐中心——民众乐园。现在,民众乐园以文化引领商业,以潮流带动消费的核心理念,推出五大乐园集群。
破圈新生

黎黄陂路全长604米,街区有全国文保建筑7处、优秀历史建筑30余处,被誉为“街头博物馆”,2023年获评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4年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长江日报记者 詹松 摄)
赓续文脉

昙华林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中国近代教育在这里发端,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座室内体育馆在这里诞生……街区中深藏50余栋百年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4年,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人流量突破1127万人次。(彭年 摄)
活力迸发

江汉路步行街全长1600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街道两侧的中西建筑林立,展现了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等多种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万国建筑博览”景观。如今,这里汇集了众多国际品牌和本土商家,日均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陈亮 摄)
(长江日报记者杨菁 统筹:蒋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