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超逐光记 乌鲁木齐“志愿星光”照亮赛场内外
新疆网讯(记者陈彦仿)2025中国乒超联赛第三阶段激战正酣,赛场内上演着国手与新生代的精彩对决,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赛场外,有一群身着统一志愿服的身影 ,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微笑传递温暖,成为赛事中一道温暖的光。
他们是来自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170名师生志愿者。“学校党委安排部署,校团委第一时间向全校招募志愿者,近千名学生踊跃报名,经过严格 选拔,最终组成了这支170人的师生志愿团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隋文静站在观众进出口,目光掠过在不同岗位上忙碌的师生, 语气中充满自豪。
这支团队被分成12个组别,酒店组负责运动员与工作人员的住宿协调,机场组承担接机送机保障,其余10个场内组则分布在观众入口、运动员 通道、赛事后勤等关键区域。外国语学院领队教师李晓介绍道:“从每天8时到22时,孩子们脚步不停,却从未有人喊累,真正践行了‘奉献、友爱 、互助、合作’的志愿者精神。”
她口中的“孩子们”,早已在各自岗位上绽放光彩。传媒学院的徐娇担任场内引导员,每天在观众席与赛场入口之间往返无数次。但最令她难 忘的并非奔走的疲惫,而是观众传递出的滚烫热情。
“昨天孙颖莎退场时,全场观众起立高呼‘孙颖莎我爱你’,那种饱含热爱的声浪一下子击中了我。”徐娇笑着说,“无论是顶尖国手还是年 轻小将,都有观众为他们奋力助威。这呐喊,致敬的是赛场上每一份不屈的拼搏,是汗水折射出的每一束光芒,更是那段敢打敢拼、无悔无愧的青 春。”
与能近距离接触赛场的徐娇不同,传媒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韩丽进自开赛以来始终坚守在工作人员检票口,甚至从未踏入内场一步。“最初接 到检票任务时,我还悄悄幻想能不能抽空溜进去看几分钟比赛。”韩丽进坦言,起初有一丝失落,但这种情绪很快被另一种感受取代——每当比赛 进入关键分,震耳欲聋的欢呼与掌声隔着闸门阵阵传来,她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沸腾的热烈。“这样的激动,一点也不会打折。我仿佛‘听’见了大 家对乒乓球最纯粹的热爱。”于她而言,这次志愿经历更是一次走向成熟的“过渡”:“无论赛事大小,都是对我们的锤炼。不久我们就要步入社 会,能在代表城市形象的岗位上尽责付出,特别有意义。”
在所有志愿者中,外国语学院的荷里扎提·夏衣旦,也许是“运气”最好的一个。作为运动员通道组的志愿者,他每天都能近距离接触自己的 偶像。“我从小喜欢乒乓球,2023年德班世乒赛,王楚钦和樊振东搭档夺得男双冠军,之后他们又在杭州亚运会再获金牌,从那时起,我就成了他 们的粉丝。”说起偶像,这个小伙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得知自己被分到运动员通道时,我激动得整晚没睡,真没想到能亲自引导他们入场,为 他们准备物资。”
这些天,荷里扎提·夏衣旦见到了孙颖莎、王曼昱、张天阳等多位球星。最令他心跳加速的瞬间,是给王楚钦递矿泉水时,对方接过水并道了 一声“谢谢”。少年与梦想比肩,喜悦就在此刻。
为了做好服务,他还默默做足了“功课”。他从网上了解到乒乓球运动员赛后喜欢吃香蕉,便特意提前准备。后来发现“偶像们”不仅爱吃香 蕉,还对新疆葡萄赞不绝口,边吃边夸“这葡萄真甜”。
每天结束工作回到宿舍,志愿者们常常累得不想动弹,但一旦回想白天的点滴,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固然快乐,但更可贵的 是,大家以志愿者的身份,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形象——这份幸福,无可替代。
当赛场灯光渐暗,志愿者们仍忙碌着进行收尾工作;当运动员带着成绩离去,他们还要清点物资、清理现场,之后才能踏上返回的路。170名师 生志愿者,12个不同岗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耐心的引导、及时的帮助、温暖的微笑,成了乒超赛中最动人的“背景板”。
他们不仅见证了体育精神的绽放,更用行动为“奉献”写下了青春的注脚:这既是属于他们的成长勋章,也是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写给乒超联赛 的一封温暖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