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
刺 杀
■赵佳迪 张翔龙
“拿根‘烧火棍’,能用来实战?”列兵李春根看着手里的刺杀训练枪,满脸不以为意。
这是李春根入伍的第3个月,连队正展开刺杀课目训练。看着宣传栏里“刺刀见红”的标语,李春根心里直嘀咕:现代战争靠的是“高精尖”,练这种“冷兵器”有啥用?
“春根,注意力集中!突刺——刺!”班长谭鑫的口令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李春根听令而行,可他懒洋洋提枪、松垮垮上步、软绵绵刺击,把枪尖晃得像根面条。
“停!”谭鑫走上前,手把手纠正他的姿势。“握枪要稳,出枪要狠,刺出去的时候要想象敌人就在眼前!”
3天后,连队组织刺杀对抗训练。谭鑫说:“李春根出列,咱俩比画比画。”
李春根倒是不怵,心想班长虽然军事素质强,但没他年轻力壮。
两人戴好护具,走进对抗区。
“预备——开始!”
李春根先发制人,一个突刺直奔谭鑫脑门。谁知谭鑫轻轻一侧身,握紧训练枪顺势一挑,李春根的枪竟被荡到一边。还没等他反应过来,谭鑫的枪托已经重重顶在了他的胸口。
“第一局,谭鑫胜!”
听着战友的欢呼声,李春根脸一热,决定改变战术。他压低枪口,意图佯攻下盘,却在谭鑫防守时突然变招,向左侧刺去。可谭鑫像是早料到了他的动作,一个防左刺,枪尖精准地直抵李春根咽喉。
“第二局,谭鑫胜!”
李春根脱了护具坐在地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谭鑫擦了擦汗,在他身边坐下。“我刚入伍时,也觉得刺杀没用。直到有一次集训,一位上过战场的老班长给我讲了个故事。”
那是一场惨烈的防御战。当时他们班死守在一处狭小的猫耳洞里。远处炮声轰鸣,坑道里全是硝烟和弹坑。经过好几天的激战,他们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可敌人却趁着炮火间隙发起突袭,像洪水一样压了过来。老班长第一个上了刺刀,全班战士跟着班长也端起刺刀冲了出去,顿时杀声震天。老班长清晰记得,有战友被敌人刺中,仍死死握住手中的枪奋力刺回去;有战友被敌人扑倒了,还在用拳头砸、牙齿咬。那晚,鲜血染红了坑道……
班长的讲述使李春根出了神。再看手里的刺杀枪,突然觉得它闪着寒芒。
“班长,我好好练!”李春根站起身,握紧了刺杀枪。
从那以后,李春根像变了个人。清晨,其他战友还在睡梦中,他已经扛着刺杀枪来到训练场,借着微弱的晨光练习刺杀基本动作。“突刺——刺!”“防左——刺!”他一遍遍地重复着,任汗水浸透迷彩。为了提高刺击速度和力量,他在枪管上绑上沙袋,一有空就举枪定型,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虎口结出厚实的血痂。
谭鑫很是欣慰,有空就陪他练习。“刺的时候要利用腰部力量,身体前倾的角度要恰到好处,要把全身的劲都集中到枪尖上……”李春根认真记下每个要点,反复琢磨练习。
3个月后,在连队组织的刺杀考核中,李春根握紧手中的刺杀枪蓄势待发。“开始!”随着口令,他提枪、上步、突刺,一系列动作虎虎生风,每一次刺击都精准有力。
“李春根,优秀!”考官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又过了半年,旅里组织刺杀教练员选拔。决赛时,评委要求选手现场设计刺杀动作组合。李春根抛开传统套路,设计出“墙角隐蔽——假摔诱敌——反手跪刺”的连招。这套融合了巷战战术思维与传统刺杀精髓的动作,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最后,李春根成功入选。
那天,李春根在旅史馆待了很久。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刺刀静静陈列着。他的手指轻轻抚过展牌上的烫金字样,突然想起第一次摸枪时,班长说的话:“武器会生锈,但军人的血性永远不能生锈。”
艳阳高照,训练场又响起刺杀口令声。李春根站在队伍前,示范着每一个动作。阳光洒在他年轻的脸上,也洒在他手中的刺杀枪上,闪闪发光。
(本文刊于2025年7月15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编辑:刘妍
主编:张诗梦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