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在平凡中营造美的氛围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从审美角度来研究人与世界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
中华美学不仅渗透到艺术领域,而且广泛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这种日常生活的诗化,早在孔子那个时候就开始了。《论语》记载孔子很欣赏曾参父亲曾点的生活方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营造了一种美的氛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安详、平和、乐观、开阔的内心世界,寄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图为真本《清明上河图》局部。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摄
比如,北宋时期绘画《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古代老百姓的美感世界。《清明上河图》用写实手法,表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就像你亲眼在北宋都城汴京看到了这一切:汴河、船只、虹桥、牲口、街道、酒店、货摊。画里渗透着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满足和美感,渗透着对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物的爱好,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这些普通的人及其生活场景,用不着美化夸张,用不着改头换面,单凭本色就使人愉悦。《清明上河图》正是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呈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显示人的本真的美。
再如,北京老百姓的休闲生活富有古都的特色,精致、适度而又悠然自得,渗透着一种“京韵”和“京味”。他们饮酒、品茶、放风筝、听京剧、捏泥人、画糖画……生活中不失情趣和快意。他们喜欢养鸽子,制作精美的鸽哨。民俗学家王世襄说,天空中鸽哨的声音深入于人们生活之中,已成为北京的一个象征。“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不知多少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遥空,又不知多少次给大人和儿童带来了喜悦。”这是北京老百姓的一个美感世界。
《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古代老百姓的美感世界和北京老百姓的休闲生活告诉我们,中国老百姓在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都着意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这种对美的追求和他们对生命的追求是连在一起的:要活得有意味、有情趣。正因为有强烈的对生命和美的追求,中国老百姓在历史上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依然能生存并生活下来。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认清这一点,对于认清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极为重要。
更多内容,详见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雅讲席教授叶朗文章《论中华美学精神》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